10月25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的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绍兴发布活动在绍兴举办。中国旅游研究院现场发布《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2023—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析了研学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建议充分发挥文旅领域存量资源与空间优势,各方合力推动实现“好而不贵”的高质量供给。

在研学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方面,《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全年研学相关的招投标总次数与总金额较2023年同期有所回落,但较2019年仍然有明显提升,也将超出2021年水平。如以学校为采购主体,2024年1—7月招投标金额表现已超2023年同期水平。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游而不学”“学而不游”这样的老问题,关于“价格虚高”“质价不符”的讨论多了起来。《报告》认为,关于研学旅游到底贵不贵,要从真实成本和实际消费能力两个方面综合判断。

《报告》建议,一是践行本地服务本地的理念,以本地服务本地的理念引导全国营地体系建设,降低大尺度空间移动产生的交通等硬成本,让学生在本地开展研学活动。二是采纳利用现有空间、盘活闲置资产的思路,推进营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景区、度假区、古镇等现有文旅空间优势,通过小规模改造、内容研发等方式叠加研学新业态。依托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等大尺度大区域空间,探索具有标杆导向的“国家营地”建设。三是采取聚沙成塔,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进入,从硬件建设转向对内容、课程、人力资本提升等软性建设上来,也可通过补贴等激励方式引导私营博物馆、美术馆、科技企业、地方公共资源等提供研学空间,以补充我国在科技、心理学、体育、艺术等方面研学内容供给不足的情况。

研学旅游到底要不要资质管理?《报告》认为,研学旅游的团队出行方式、客群以未成年人为主等特征,都意味着需要专业化服务、完善的制度与保险等保障。旅行社在服务团队出行、安全保障、档案管理方面有严格的流程管理与经验积累,应发挥其市场在服务方面的优势。《报告》还认为,无资质运营,其制度成本与运营成本更低,更容易在价格上形成低价优势,扰乱市场秩序,可能会形成“低价——低质——差评——不再购买”的恶性循环。无资质运营方或许擅长网络营销,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货不对板”,甚至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可能会导致全行业的倒退和停滞。

《报告》建议,研学旅游“成长的烦恼”不可避免,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在优化行业监管的同时,也应给予行业发展一定的社会包容度。为什么供给好像不那么尽如人意?并非供给侧主观不努力,而是需要时间成长。

《报告》认为,研学旅游发展中“人”是最大的动能,也是最大的瓶颈。如果说研学旅游产品的体验不理想不是服务商的主观不作为,而是客观的能力约束,那么“如何吸引专业人力资本进入行业”就成为最重要的问题。要探索解决如何从顶层设计上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与储备体系、如何针对专业人士个人执业进行认定、如何推动跨部门跨界人才各司其职、创新合作模式等问题。

《报告》还关注到国际研学需求的增长趋势和发展潜力。《报告》认为,国际青少年入境需求增长——随着全球政经形势与国际商贸版图的变化,海外青少年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学习汉语、留学访学等需求日益增长。华校学生、海外侨胞子女有着强烈的寻根意愿,双语校学生、关注中国发展的外国学生都有了解中国文化和实地探访的真实需求。《报告》还认为,国内青少年需要看世界的窗口——我国青少年需要国际化的成长环境,“走出去”是一种方式,“邀请国际青少年进来”也是一种方式。《报告》认为,国际研学极具市场成长潜力——国际青少年群体极具先导性、成长性和延展性,青少年时期的体验将影响其价值观形成与行为偏好。各国学期学制不一、假期时间不一,利于形成较好的错峰出行和稳定的市场时序,也利于平抑国内市场的淡旺季效应。从全球视野来看,无论是日本的修学旅行,还是欧美国家有组织的夏校、夏令营、冬令营等研学旅游活动,既是对制式教育的有益补充,也通过吸收海外学生的参与而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