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最早由美国风景园林师罗伯特•泽恩于1963年5月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提出,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服务。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都是身边常见的口袋公园。

城市公园是缓解繁忙拥挤的都市生活对人造成不良影响的重要场所。这种缓解作用是通过将原始、自然的环境引入城市,提供人与自然亲近的机会,从而成为人们逃离现代都市喧嚣、释放压力、缓解精神紧张、实现精神康复和体力再生的地方。而口袋公园,正是基于解决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人们对休憩环境的需求而产生的。

在不同国家,口袋公园又被称为迷你公园、绿亩公园、袖珍公园、小型公园、贴身公园等,面积多在1万平方米以下。相比传统公园,口袋公园选址灵活、面积小、呈离散性分布,能见缝插针地大量出现在城市中,更受都市人的青睐。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四个口袋公园的优秀案例。

01 王府井街道口袋公园

文化的潜意识犹在街头巷尾的生活细节里游弋,旧城的文脉表达却在此起彼伏的建设迭代之中破碎支离。设计师采用“墙上痕”、“树下荫”的北京寻常的细部,在建筑实践中复辟关于旧城的记忆。

此次王府井地区整治提升工作,集中在王府井西街以东、北至大纱帽胡同、南至大甜水胡同的街区。王府井西街作为王府井步行街西侧的机动车道路,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终于南北贯通,成为步行街西侧的主要交通干线。虽然大纱帽胡同与大甜水胡同的街道名称,在目前还保留了“胡同”的称谓,但是已与王府井西街一样,均经过了不同程度的街道展宽。因此,这个街区的城市界面形成了参差不齐的轮廓,以及不完整的建筑外观。凹进的空间共有4处,面积较大的两处分别位于周围三条道路的交叉口,另外西侧和南侧还各有一处。均是三围合的场地,一面朝向街道敞开。其他相邻的街区界面比较完整,在街道扩展的同时得到了比较好的恢复。

设计最终确定了“墙上痕”的概念:将北京传统建筑中的砖墙作为图像提取的对象,翻转砖墙的构造、得到砖缝的负形,借此复原存留在北京人脑海中的,儿时对古老砖墙在阳光照射下的明暗、光影变化的印象。“墙上痕”提示出的情景,是对消失的胡同与四合院的留恋,并兼顾了当代性的观念表达。

“共生”状态是“墙上痕”的核心设计目标。这种共生的终极理念,是人群的共生。项目所处区域的人群构成较为复杂,既有本地居民也有外地游客。不同人群对周边环境的诉求不同,因而产生了矛盾。项目希望通过对空间的划分,通过不同尺度的层次处理将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呈现出来,为不同群体创造共同的公共空间,提供对话与交流的可能性,以“墙上痕”作为对这片场地的新的介入,所用材料是现代的钢,造型是当代的直线和曲线,这些外在特征明确标志着它的“新”的属性。但“墙上痕”的图案是传统的砖,其与背后老墙的交互,暗示着它与“旧”的对话关系。

参与着这场对话的还有场地内的植株。新种植的国槐与场地内本已存在的高大树木共同营造出“树下荫”的场景,加之“墙上痕”之上的立体绿化和摆放在场地内的盆栽植物,共同构成着一幅幅老北京四合院内旧时生活场景的片段。

02 嘉兴口袋公园

嘉兴市“绿城花海”的概念目标是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而嘉兴大部分城市公园存在现代公园的典型缺点:功能性欠缺、观赏性不足、特征性模糊、可持续性不强。

设计秉承艾绿“美好花园”理念,提出“CCFS”模式,即CHARACTERISTIC(特色)、COLOUR(多彩)、FUNCTIONAL(功能)、SUSTAINABLE(持续)。在保持老城区整体城市肌理与风貌的同时,尊重城市内的遗漏的秩序与人文,并自下而上地动员基层人员与居民参与到改造更新中,集中力量对局部微小的地方进行适当规模的更新,令老城区重新焕发活力,创造出有影响力、归属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及空间形态。

设计师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设计到施工,针对富安臻园入口标识不明确的现状,采用COLOURFUL模式,在城市公园风貌的统筹下,用主题组团和主题植物形成特色的景观,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

通过FUNCTIONAL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增加休闲坐凳、慢跑系统。同时结合SUSTAINABLE模式,以无尽夏为植物主题,作为绣球的一个变种,它们花期长,养护成本低,保证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设计融合“CCFS”模式,对水岸进行了植物梳理,提高生态性,曾经满是城市污水的河道,如今一角一落都充满生机。

03 重庆东原·世界时

重庆拥有独一无二的都市天际线和璀璨的夜景,但也有大量的老旧城区面临精细化升级换代的需求。项目所在的观音桥地区,在寸土寸金的观音桥商圈迅速的发展过程中,却始终难寻与之匹配的高品质的公寓和住宅供应。东原世界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此项目处于车辆交通繁忙地段,从红石路西端到建北路南端的市政人行道高差达到10米。如何在喧闹的环境里再造平静而精致的空间,这是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其次是如何合理安排和利用地段高差。

设计方提出了非常新的概念,空间再造——切割与整合“口袋公园”。


景观应该基于场地本身的特点而设计:一是分散解决高差,通过台阶位置拉伸,创造若干个小空间作为外部与场地的分隔,并塑造出从外部嘈杂环境逐步进入酒店公寓大堂的过渡空间,引导人们的空间体验由喧闹到静谧;二是场地的都市归属感与人文关怀,以“人”为主,充分考虑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利用高差和林下空间,创造出舒适而安静的户外场所,提高入住者在此空间里的感觉质量。

设计大胆采用了“空间再造”的新概念-把大空间切割为几个小的口袋公园,包括林下空间,喷泉小广场,水阶,休憩空间,之后,再把这些承载不同元素的小空间重新整合,既呈现整体静谧的都市空间,又不失精致与多样化。

人的参与才是都市景观空间存在的最重要理由。从停车场或从外部街道一直到达公寓大堂(现售楼中心),使用一系列具有引导性的灰色矮墙,绿篱,和迎面而来的旱地喷泉等元素,让整个动线非常清晰流畅,使进入场地的人们自然而然融入并体验到每个小块空间的氛围。

整合后的空间是丰满和谐的,场地中心位置穿插的树木,小树丛后不经意看到的座椅,水阶金属格栅,各种元素统一地以灰色调整合在一起,分布在各个小空间里,独立又不失整体感。整体设计以暖灰色系石材为基础,结合金属、玻璃、木材,加上直线穿插关系的榉树和朴树,喷泉,水阶,修葺整齐的绿篱,体现了世界时项目追求的高端品质与舒适感。

04 澳大利亚的的微型口袋公园

PLACE Laboratory设计工作室提供了景观总体规划服务,PLACE被委托设计项目,地点实验室被引入项目,为北部走廊尽头的1500户家庭创造并提供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前景,以实现与其他细分市场的竞争差异。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公园用地面积紧张,而绿色空间,正是为人们提供日常休闲的不二佳选,在用地矛盾与人群需求的情况下,口袋公园应运而生,以其微小、便捷、亲切、安全、位置灵活等特点,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突破了传统公园绿地的面积限制,见缝插针地嵌入钢筋混凝土的城市空间,缓解了城市环境与人们生活之间的矛盾,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也为城市注入了人群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