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1、主题内容雷同,历史文化要素深度不够

复制文化成为乡村旅游建设的一阵风。我国大部分的乡村旅游或休闲农业都基本呈现同质化的问题。比如关于花海,除了规模不一样外,其它可能大抵相同。再比如农家乐的问题,几乎就是简单的餐饮,再加上棋牌、钓鱼,就没有其它的内容了。观光、体验方面也几乎是雷同的,不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农业和文化。

各色的花海、各色的违法棚内“生态”餐厅、各色的农耕文化、各色的稻田艺术、稻田酒店、民俗展示、婚庆等,乡村再一次成为千篇一律的乡村,而核心的魂、自身的特色、差异化竞争在建设过程中鲜有挖掘。没有独特产业的乡村从空心化到回归,最终依旧走向空心化,如何考虑产业、如何留住劳动力、如何升级特色、如何打造独一无二的三生体系,是乡村旅游建设的核心。

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文化是发展核心竞争力。随着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意识到文化内涵的重要性,特别注意挖掘本地古老的历史传说、名人、文物等等,试图以文化的魅力来吸引游客。然而在文化挖掘方面,却又存在浅显、雷同的现象,使得一些文化缺乏生命力,激不起人们兴趣。

更有甚者,对某些错误的价值观进行充分宣导,诸如女权农庄等层出不穷。如何将文化作为载体,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乡村旅游的体验深度将是乡村旅游建设的核心。

错误2、缺乏旅游管理人才,忽视软环境治理

很多乡村旅游景区为减少管理成本,就在本地随便招了几个人对景区进行管理和运营,有的甚至就是几个村管干部在管理,有的可能还会在村里找几个低保户作为临时管理员,为他们解决工作问题。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往往不如人意,旅游管理是非常专业的学科,就必须要专业人士来负责。

地方抓旅游,往往注重硬环境的建设,却忽视软环境的治理。比如宰客、服务差,这些在大景区的通病,也在本应淳朴的乡村旅游中出现,这就大煞风景了,也失去了乡村旅游的独特价值。

错误3、规划太整齐划一,太高大上

整齐划要分地点。现在去一些乡村,总能看到整齐划一、色彩样式相同的房子,平整笔直的路面。看起来似乎整洁漂亮,其实与大自然不协调,与农村本味不协调。对于看惯了城市整齐划一的市民来说,再来农村看同样的复制品,又有什么意义呢?

乡村旅游的落脚点是乡村,游客去农村主要还是想要体验乡村特色和风情,如果把乡村开发得太过豪华,太过高大上,反而失去了乡村旅游的意义。开发乡村旅游,万万不能摒弃了乡村的质朴与自然。

错误4、整个旅游项目与村民无关,乡村原味不够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发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定位上,要确保“姓农为农”的根本宗旨不动摇。一方面是因为开发田园综合体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只要农民当家做主,把乡村旅游项目当做自己的,他们才会珍惜,才有干劲,才会主动去维护景区形象。

乡村的原味不只是自然风光,更要融入乡村的生产、生活,乡村的淳朴风俗,以及乡村的社会治理方式。尤其是传统的治理方式,宗族、家族,包括今天的村民自治、村规民约等等。这些原味是要结合乡村的现实,不要刻意去打造,从而形成一个原汁原味的乡村图画。

错误5、片面追求建设,忽略宣传推广

随着近年来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以及国家对乡村旅游建设、旅游扶贫的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不断加码,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日益完善,景区面貌也日新月异,但是游客量却未曾增加,究其原因,就在于景区对宣传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景区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游客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需要对游客整个的消费过程深入分析与把脉,解决好“游客为什么来、什么样的游客来、游客怎么来、游客来了干什么、怎样让游客介绍人来”五大步骤。对此,许多的乡村旅游建设者笼统的概括为:城里人来、到乡里来感受、开车来、体验乡村、美的地方自然会吸引人来,根本没有对景区的受众人群、出游目的进行细分,相应的推介也就更加无从说起。

中国的乡村数不胜数,凭什么让游客觉得这个乡村就是独一无二?更有甚者,乡村建成大公园。在乡村旅游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特色与亮点,并以此为名片进行重点宣传与推介,为游客带来“不得不来、必须要来”的极致体验。

中国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多年,但是做的效果却不甚乐观。在中国众多的农业乡村中,要想突出重围就要走特色化和创意化路线。

一要坚守农业旅游的乡村性,以此来区别于城市休闲项目;二是要坚持农业旅游的本土性,以此来区别于他乡,避免同质化竞争;三是打造农业旅游经营项目的独特性,以此来区别于别家。而创意化则需要建设专业人才和当地乡土人才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人才队伍;二是发掘本地文化,以本地的乡土为根进行发掘,适当嫁接其他文化;三是打造一个乡村文化创意的平台,促进交流、提升和合作。

任何农业规划都不能脱离资源现状,必须立足当地资源基础,实事求是,在充分挖掘、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发挥资源价值最大化,将资源转化为产品。而乡村旅游景区更多的属于资源依托型景区,因此更不能脱离资源谈规划,要将农业旅游资源的乡土味发挥到极致。

第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景区是缺乏生命力的。

对文化的梳理和挖掘在众多的农业旅游规划中显得尤为缺失,因此导致众多的农业乡村旅游景区千篇一律,雷同性十分严重,大多数游客去就是“爬爬山、赏赏花、尝尝果、吃吃饭”,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景区变得苍白,缺乏长久的吸引力。创新是多元化的,涉及规划的方方面面,既要有理念的创新,又有要产品和项目的创新,大到一个项目的案名、形象定位、分区,小到一个标识系统、景观小品,都需要创新。尤其是在项目的设置上,更要有超前性和创新性,才能满足需求日益多样化的游客需求。农业乡村旅游规划的创新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在农业生态景观为基底的基础上,引进高科技的生态体验农业项目,也可以打造一种情趣化的乡村生态环境,还可以营造一种创意性的度假生活方式。

第二,落地性、可操作性对旅游规划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说,落地性成为了检验旅游规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龙江文旅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参与不同规划项目的过程中,都深深感觉到,几乎所有的项目委托方都把落地摆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一个旅游规划再有创新性、再能打动领导者的心,如果最终不能落地,这个规划也是失败的。

第三,多元化包括旅游产品和产业互动两方面的内容。

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不适应旅游发展的趋势了,必须根据不同的旅游市场,设置不同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此外,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因此,旅游规划还必须突破单一的旅游产业,形成泛旅游产业整合,产生产业聚集效应。农业乡村旅游规划更应如此,既要关注旅游业本身的发展,也要关注与之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