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文化和旅游积极赋能,十分给力!”伴随着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俊的洪亮有力的开场白,线上、线下的广大媒体立刻将目光聚焦于新闻发布台上。8月27日下午3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内,一场关于“文化和旅游赋能全面小康”的新闻发布会正在进行。

发布台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携财务司司长马秦临、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资源开发司司长单钢新一同亮相于众媒体前,系统介绍文化和旅游赋能全面小康有关情况,详细回答现场记者关心的热点问题。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到文化惠民工程,从文艺扶贫到智慧旅游,文化和旅游赋能全面小康的方方面面均被提及。

经过现场的问答,大众对于文化和旅游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产生的意义、发挥的影响便越发了然于心,对文化和旅游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项伟大事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各项工作细节更加了解。

01

推进文化和旅游扶贫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十三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累计投入资金42.96亿元,实施了戏曲进乡村、贫困地区村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等文化惠民项目;还选派了13.2万多名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工作,从资金和人才方面为老乡的文化生活保驾护航。

如今,“到乡村去旅游”成了热门话题。在奔小康的路上,乡村旅游发挥了哪些作用?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培育了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遴选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1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199个。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到了30.9亿,占国内旅游人次的一半。“正是乡村旅游,让许多农民不离土、不离乡,走上脱贫致富路。”胡和平介绍,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1家单位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形成“景区带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帮助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摘帽。“我们倡导大众旅游,就是要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富民,让旅游成为小康社会的标配、美好生活的必备。”胡和平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到乡村调研旅游时,有的老乡非常形象地说:‘什么是小康?就是吃有肉、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胡和平指出,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让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成为旅游的从业者,也让腰包逐渐鼓起来的他们走出家门口、成为旅游体验者;不仅让乡村成为“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旅游目的地,也让乡村成为“背上行囊走四方”的旅游客源地。

文化和旅游工作在脱贫攻坚中,如何增强老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多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出台帮扶政策,实施帮扶项目,有效推动了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既富了“脑袋”,又富了“口袋”,增强了老乡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马秦临介绍,通过发挥艺术作品感染人、鼓舞人的作用,推动贫困群众培育正确价值观念,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实现励民效果;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保障老乡文化权益,让他们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实现了惠民效果;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把贫困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变资金、变资产、变效益,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老乡增收,实现了富民效果。

02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神聚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文艺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

“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计划遴选出的71部作品全部为现实题材,其中‘小康’主题作品占53部。今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正在实施,在新创和复排的大型作品中,现实题材占86部,聚焦‘小康’主题的有26部。”明文军举例,“特别是前不久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奔小康的路上,广大文艺工作者付出哪些努力?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多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坚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实践活动,注重发挥艺术扶智和扶志的特殊作用。明文军介绍,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10家文艺院团,以国家级贫困县特别是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内的深度贫困县为重点,共派出了240支乌兰牧骑式的文化文艺小分队,分赴97个国家级贫困县各乡镇村开展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展览讲座等多项活动。据统计,全国各省(区、市)共组织了近两万支文化文艺小分队,走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通过“菜单式”的内容提供和“订单式”的对接服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激发起了干部群众决胜全面小康的雄心和信心。

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直接影响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已完善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国共有群众文艺团体44万多个,每天都有千百万群众在城乡各地跳广场舞、搞大家唱。

互联网时代,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进一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李宏列举了一系列的重点举措:面向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截至2020年底,面向全国共享的数字资源超过145个TB。“十三五”期间,国家图书馆网站年均点击量约9.37亿次,年均手机端访问量超过1.1亿次。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打造了一大批特色数字化阅读服务品牌;推动全国公共文化馆系统建设公共文化云平台,开展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推进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据统计,2017年国家公共文化云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达8.09亿次。

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文化需求的更好满足,还有赖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市场的培育以及优秀文化产品的丰富供给。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4436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5%。此外,文化和旅游部加强考古和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到博物馆看展览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许多非遗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全社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03

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动能

过去我们见面会问“吃了吗”,现在见面常常会说“去哪儿旅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已经成为小康社会的“小确幸”。看似不经意的日常问候语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大家生活需求的转变,更生动地反映了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每一个老百姓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文化和旅游部如何丰富旅游产品,推动大众旅游发展?

“今天的旅游已成为小康社会的刚需和标配,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特别是旅游业综合带动性强,‘一业兴、百业旺’,它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助力,也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单钢新介绍,“我们坚持观光休闲并进,推动旅游产品提质扩容,大众的出游选择更加多样了;围绕百姓需求变化,推动业态创新创意,大众的旅游体验更加丰富了;围绕国家战略,加强部门协作,推动产业繁荣发展,大众的旅游保障更加有力了;聚焦旅游为民惠民,推动发展成果共享,大众的旅游获得感更加充实了。”

例如,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推出了300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2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围绕着大众旅游新需求,文化和旅游部引导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冰雪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推动旅游文创、旅游演艺、房车露营、沉浸式体验等这些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以点带面,连点成线,推出“走进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最美乡村”“田园诗画”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精品旅游线路,不断丰富大众的旅游新体验。

如今,只要打开手机应用,机票、酒店、景点门票等这些在线服务一应俱全。智慧旅游给老百姓的出游确实带来了诸多便利,尤其是疫情以来,预约旅游成为一种新常态。文化和旅游部在发展智慧旅游赋能小康社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提供在线预约服务的A级旅游景区已经超过了6000家。在5A级景区中,除了开放式景区外,均已实现了分时预约。4A级景区线上预约的覆盖率也超过了75%,国有旅游景区将于今年年底全部实现在线预约预订服务。

“提升智慧旅游服务质量,方便百姓安心出游。丰富智慧文旅产品供给,满足老百姓旅游新需求。强化智慧旅游管理,保障百姓放心畅游。”单钢新介绍,多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以需求为导向,引导开发数字化文旅体验产品,鼓励发展定制、智能、互动等消费新模式,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

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云游故宫”项目,将故宫内的古建筑通过VR技术在网上呈现,还制作了沉浸式《清明上河图》,让虚拟场景与真人能够实现互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创新推出了数字化体验展,通过“科技+艺术+文化”的裸眼技术,唯美地呈现千年运河画卷。“此外,针对老年人面临的智能技术运用困难,我们推动各地通过数字赋能开发新应用,提供更多适老化智能服务产品。”单钢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