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革命纪念馆,重温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来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探访红色遗址,寻找历史留下的印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趣龙江推出“追寻红色印记”专栏,将陆续为大家推荐黑龙江经典红色旅游地,让我们踏上红色故土,重温红色记忆,在旅途中聆听党史,在行走中感受红色文化,开启一场不忘初心的寻根之旅吧!

1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旧址纪念馆

地址:鸡西市密山市密山镇

黑龙江省鸡西密山市密山镇西三公里处,伫立着一座记载着中国军事航空工业早期发展的纪念馆一一东北老航校纪念馆。这所老航校为新中国培养飞行员、领航员和航空技术人员,为组建创办中国空军、发展航空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党中央决定在东北创办一所航空学校,为日后建立人民空军培养飞行员、领航员和航空技术人员,为组建创办空军、发展航空工业奠定基础。

1946年3月1日,党中央在吉林通化成立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1946年11月,为了保存实力、避免损失,中央决定将东北老航校向北满转移,搬迁至东安(今密山市),开始了航校史上最艰辛的教学、维修和训练工作,直至1949年12月迁走。

东北老航校创建时期条件非常艰苦,白手起家,各类器材都是靠老航校建设者们四处搜集。全体干部同志经过两三个月的艰辛寻找,先后走遍了东北三省的50多个城镇和已有的机场,共搜集到了各型破损飞机100多架,发动机200多台,仪表零件100多箱,油料近千桶。这为创建航校奠定了教学基础。

在开国大典上,由时任军委航空局局长常乾坤率领的17架受阅飞机组成的飞机编队翱翔在天安门上空时(参加空中受阅的23名飞行员全部来自东北老航校),天安门城楼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令美军闻风丧胆的王海、刘玉堤、张积慧、李汉、孙景华、侯书军、华龙毅等都是东北老航校培养出来的空战英雄。这所老航校培育出了新中国第一代空战精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创造了击落敌机330架的惊人战绩。

东北老航校在密山度过的艰难岁月,是人民空军诞生、发展和走向强大的重要里程碑,被誉为中国航空事业的摇篮,为祖国培养了大批飞行员、领航员、航空工程、通信、气象等各类航空技术人才。

老航校为中国空军的不断发展壮大孕育了第一批精良的种子,在人民空军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旧址纪念馆现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

珍宝岛革命烈士陵园景区

地址:双鸭山市宝清县

珍宝岛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双鸭山市宝清县万金山下,距双鸭山市市区97公里陵园始建于1969年,1984年扩建,占地面积3.6公顷。1969年在抗击苏军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我边防部队的68位烈士就安葬在这里。园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馆”,展厅面积328.9平方米,展览内容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展出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宝清境内牺牲的部分抗联战土的事迹和图片;第二部分展示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为解放宝清而牺牲的三五九旅的95位烈士的英雄事迹;第三部分展有中苏边境武装冲突的历史原因和三次战斗经过及牺牲烈士的英雄事迹、实物及照片。

纪念馆的南侧为“珍宝岛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高7米宽3米,黑色大理石贴面。碑顶是3米高的自卫反击战中烈士奋起反击的雕像。纪念碑北侧是三五九旅七ー九团烈上纪念碑高15.6米,占地278.9平方米,为在解放战争中为解放宝清而牺牲的烈士而建。陵园的最东端是墓区,占地面积4330平方米。墓区的最前排墓是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定”称号的5位烈士的汉白玉烈士墓,向东是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墓穴。

珍宝岛革命烈土陵园是黑龙江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重点烈上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

3

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

地址:鸡西市滴道区

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始建于1966年,前身是滴道阶级教育展览馆。1968年省革命委员会投资扩建成现在规模,命名为鸡西矿史展览馆隶属于鸡西市委宣传部管理。1978年归属鸡西矿务局党委宣传部管理。1982年鸡西矿务局将矿史展览馆划归滴道煤矿党委管理。2004年9月滴道煤矿定为破产企业后,由市文化局接收更名为黑龙江省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

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占地2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6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360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500平方米。文字档案12万余字,历史照片104张,文物25件。特别是馆藏文物“炼人炉”,是日军侵略中国掠夺煤炭资源、残害中国劳工的重要历史物证。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公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黑龙江省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位列其中。

4

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

鸡西市虎林市虎头镇

虎头,是鸡西市虎林市的一个边陲小镇,坐落在完达山的余脉虎头山上,面临乌苏里江,与俄罗斯联邦的达里涅列钦斯克市隔江相望。

虎头山深藏着一个地下要塞,那就是被日本军国主义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北满永久要塞”的虎头要塞。日本关东军为长期霸占中国,进攻苏联,1934年起用了近六年时间,强迫数十万名中国劳工和战俘修建起虎头要塞。要塞规模庞大,结构复杂,通往地面设有观测所、地堡、竖井、通风口、反击口,出入通道的要隘处设有陷井、射击孔;外围战斗掩体、交通壕蜿蜒曲折数十里,沟通各主要阵地。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裕仁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然而,在虎头小镇,日本关东军第十五国境守备队并不相信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依然负隅顽抗,苏联红军跨过乌苏里江后,战斗一直持续到8月26日,日军才缴械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因为日军的垂死挣扎,整整推迟了11天,因此,虎头要塞也被国内外学者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战地”。

在这场激战中,全程参战的还有东北抗联教导旅的将士,200多人的先遣队提前潜入虎头要塞,成功炸掉了在要塞山顶号称“亚洲第一炮”的41厘米榴弹炮,消除了对即将出兵东北的远东军的极大威胁。战斗结束后,先遣队生存者寥寥无几。周金锁、木日图、王天晓……这几个人,是目前能找到名字的少数几个。他们都牺牲于主攻前的对敌侦察战斗中。其余大部无名烈士,都牺牲在猛虎山的主攻战役中。

在虎东山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上,建有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馆内主要展出虎头要塞相关资料和图片,以及当时使用过的枪支、弹药、衣物、钢盔、炊具等。

在虎东山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上,建有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馆内主要展出虎头要塞相关资料和图片,以及当时使用过的枪支、弹药、衣物、钢盔、炊具等。

在虎头要塞主阵地——猛虎山山顶坐落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园内矗立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表达出中国和世界人民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

遗址向世人诉说历史。现在,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日本军国主义遗留的侵略罪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生动实物教材。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