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烈庆祝 ★

中国共产党

建党100周年

走进革命纪念馆,重温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来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探访红色遗址,寻找历史留下的印记……

热烈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龙旅信科打造的“全省旅游总入口——趣龙江平台”推出“追寻红色印记”专栏,将陆续为大家推荐黑龙江经典红色旅游地,让我们踏上红色故土,重温红色记忆,在旅途中聆听党史,在行走中感受红色文化,开启一场不忘初心的寻根之旅吧!

1

四野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地址:哈尔滨市双城区优干胡同6号

“四野”辽沈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双城市东北隅。馆舍始建于1917年,占地5760平方米,内部分为东西两院,东为三合院,西为四合院,雕梁画栋,古朴典雅。

1946年12月至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四野”首长在此成功指挥了三下江南、四保林江战役,夏、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等战斗、战役22次,为解放全东北,建立新中国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四野”前线指挥部旧址因此成为著名的解放战争纪念地和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四野”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在此成立。目前设有六个展厅,分别是司令部旧址展厅、伙房旧址展厅、警卫宿舍旧址展厅、通讯枢纽处旧址展厅以及“四野”将帅展厅和“四野”战史展厅。

“四野”将帅展厅以珍贵图片与简要文字介绍相结合方式全面提出了新中国成立后原第四野战军中获得授衔的少将以上高级将领共519位,展厅中还设有主要将领巨型浮雕。在“四野”战史展厅中,将“四野”战史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九个阶段,以东北战场为重点全面回顾了“四野”纵横天下、屡建奇功光辉战斗历程。其他四个展厅依托“四野”前线指挥部旧址,还原内部陈列,增设“四野”首长高仿真硅胶像,真实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高级领率机关风采。

“四野”辽沈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对外开放以来,影响日益扩大,国内各界人士和俄、美、日、韩、瑞士等国观光者纷至沓来,《大决战》、《罗荣桓元帅》等影视作品在此摄制播出后,这里更是游人如织。2001年5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将“四野”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

哈军工纪念馆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

哈尔滨工程大学世昌路5号

哈军工纪念馆位于哈尔滨工程大学院内,馆舍始建于1953年,原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学生食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是建国初期,为部队培养军事工程技术人才而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军事科学技术高等学府,因地址在哈尔滨,因此简称哈军工。哈军工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大型风洞群、第一艘水翼试验快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小型水动力试验潜艇、第一辆水陆两栖坦克、第一台机载电子模拟计算机、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半导体舰载电子数字计算机、第一台晶体管电子数字通用计算机等诸多的共和国第一,已被载入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史册,成为中国高等军事工程技术教育的一个里程碑。

为弘扬哈军工精神,使哈军工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哈尔滨工程大学于2011年5月13日开始筹建“哈军工纪念馆”,2013年8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分两大部分,上篇“青檐碧瓦”,下篇“丹心铸剑”,内设序厅、历史陈列展厅、历史建筑还原展厅、人才和科研成果展厅、纪念与传扬展厅6个常设展厅。

纪念馆以哈军工历史为基础,以重点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成果为线索,以弘扬哈军工文化为主题,以历史陈列和主题展览为主要形式,展示哈军工筹建、发展、分建、改建的历史,揭示哈军工作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科学技术学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对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挖掘哈军工文化支撑哈军工取得辉煌办学成就的实质内涵,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哈军工精神为核心使命,为黑龙江省的文化事业、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及国防科技工业的军工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3

萧红故居

地址:哈尔滨市呼兰区萧红大道228号

萧红故居坐落于呼兰河畔,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出生地,也是她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的地方。这里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为萧红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必要的养分。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1931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来到哈尔滨,困窘间的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1933年4月18日,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是她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之后,她又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

1934年11月30日,在上海内山书店,萧红见到了敬仰已久的鲁迅先生,这是萧红文学创作道路的新起点。1935年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容光书局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从而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1938年1月,萧红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2月下旬,随丁玲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去西安,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40年春,萧红抵达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她坚持创作,写了小说《后花园》《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曾被茅盾先生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故于香港,年仅31岁。在10年的创作历程中,萧红为后人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不朽篇章,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为了纪念这位著名左翼女作家,1986年萧红诞辰75周年之际,经过修复的萧红故居对外开放。萧红故居是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是中原四合院建筑群与东北地方传统民宅形式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物价值。萧红故居对研究萧红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轨迹以及30年代北方人民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具有重要的价值。

4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

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五道街33号

为了全面记述哈尔滨的红色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2013年2月20日,在哈尔滨解放67周年和“中共哈尔滨组”成立90周年之际,哈尔滨党史纪念馆正式开馆。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南端东侧,这里曾经是上世纪30年代哈尔滨著名左翼文化人士、共产党员金剑啸创办的天马广告社。该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欧洲20世纪初期折中主义建筑,整体布局对称、比例均衡、形式美观,是哈尔滨市著名革命遗址。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以1923年至1958年中国共产党在哈尔滨的历史发展为主线,结合哈尔滨地域文化和人文历史,通过历史图片、文物、场景和艺术作品等形式,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哈尔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带领哈尔滨人民团结奋斗、不断进取的历史画卷。纪念馆展区面积2100平方米,现拥有历史图片近千幅,收藏展出的各类文物、展品300余件,油画、雕塑等艺术品近百件。

展馆展出了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四位英雄的油画、逮捕赵尚志的悬赏令以及东北抗日联军曾使用过的武器、装备、战利品和日常用品等历史文物,向我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