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筚路蓝缕,世纪铿锵前行,万里河山处处闪耀着红色的光芒。

从抗联烽火到开垦拓荒,从大国重器到向北前沿,百年“红色脚印”唤醒沉睡千年的黑土地。

龙视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推出大型融媒体专题“从东方红到太阳升”——云打卡黑龙江省百个“红色印迹”,三条足迹,连点成线,带您跨越时空,重温一段段鲜为人知而又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

“东方红,太阳升……”是歌曲《东方红》中的第一句歌词,巧合的是,“东方红”和“太阳升”也是黑龙江两个火车站的名字,绵延的铁路线仿佛把我们带回那段峥嵘岁月。让我们从“东方红”出发,一路西行,直抵“太阳升”,经虎头要塞、跨万顷良田,品味北国冰城的厚重、感受铁人精神的洗礼,追随共产党人的初心足迹,探寻龙江百年发展脉搏。

第二十八站 哈工大博物馆

在哈尔滨市公司街上,有一座始建于1906年的哥特式二层小楼,小楼经历的百年风雨是对历史无声的见证,这就是哈工大博物馆,近2万件珍贵史料和藏品,讲述着一所学校不平凡的百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亟须发展工业。东北地区成为中国重工业的集中地,一大批有志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祖国东北角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裕琨便是其中之一。“让中国站起来,是我们那代人的强烈追求。”1953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毕业的秦裕琨坐了三天四夜火车来到哈尔滨,满怀豪情。

1954年,秦裕琨(前面左三)

就读哈工大师资研究生期间与同学们合影。

和秦裕琨一样,怀抱爱国初心,800多位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年轻教师承担起全校的教学科研任务。短短十余年,创办24个新专业,不仅造就了哈工大“工程师摇篮”的美誉,也在全国高等教育界创设了一批新兴学科,基本建成了以机电、电气、土木等为主的专业教学体系,为国家早期工业化建设解了“燃眉之急”。

20世纪50年代,新调入哈工大物理教研室的25名青年教师。

凭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精神,哈工大还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成为“国之重器”的铸造者。“工程师摇篮”的名号自此享誉全国。

上世纪80年代,面对我国航天事业急需专业人才的现状,作为当时航天部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哈工大主动承担航天人才培养与技术工程重大攻关任务,1987年组建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航天学院。

几十年过去了,学校已形成以航天学院为基础,多学科相互融合、共同服务航天事业的“大航天”格局。航天学院也实现了多个“首创”和“第一”: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空间交会对接地面仿真系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航天用高精度双轴陀螺漂移测试台;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卫星光通信星上终端,进行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发射成功我国第一颗由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紫丁香二号”;研发成功世界上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龙江二号”……

参与“十二五”国家16个科技重大专项中的14项,在航天平台、新型载荷、先进制造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从“并跑”向“领跑”发展。全面参与“十三五”科技创新2030的16个重大项目,其中包括载人航天工程、空间机械手在轨应用、地面空间环境模拟设备、天眼工程等大项目。已解决新体制雷达、卫星激光通信、高端精密仪器、空间机械臂、月球车等诸多难题,连续6年共7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戳一下看精彩视频↘

《功筑百年》纪录片 《与太空为伴的日子》

时光流转,一个世纪过去了

“工程师精神”历久弥新

每年毕业季

一批批哈工大学子

奔赴祖国各地

继续用青春守护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誓言

追随初心足迹

探寻发展脉搏

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