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文化和旅游工作者一直努力的方向。掌握文化和旅游资源是做好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前提条件。文化和旅游系统肩负着“组织实施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的职责,为做好资源普查工作,文化和旅游系统加强顶层推动、鼓励各地创新,在旅游资源普查方面确定了7个试点省份,积累了丰硕试点经验,为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是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在旅游资源普查方面,2019年初,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了7个旅游资源普查试点省份。各省份尤其是试点省份高度重视资源普查工作,积累了很多创新经验、亮点成果,引发业界对资源普查工作的关注,以及对资源普查成果应用的期待。

顶层积极推动 科学有序落实

“摸清家底”才能精准施策,“如数家珍”才能更好利用。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2019年印发了《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实施方案》,目前,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已经完成;正在推进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库建设。旅游资源分类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发布,提出了旅游资源普查分类结构;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公布,2017年进行了修订;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出台《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技术规程》。

回顾近年来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可以发现,资源普查专业技术性强,而且投入大、时间长,如,全国率先进行旅游资源普查的贵州省,组建了438个普查组同时推进工作,10万余名普查员历时一年多,完成17309个行政村(居委会)的外业实地普查工作,截至目前,贵州省共普查旅游资源82679处,其中新发现51626处。

为科学推进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文化和旅游部采取试点先行、有序推广的办法,确定了海南、贵州、四川、青海、浙江、内蒙古、重庆7个省区市为普查试点省份。试点省份坚持在省份内以点带面,通过总结试点经验,为全省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参考,提升全省普查质量和效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厉新建教授表示,旅游业在新时期的新发展亟需清晰的资源清单:一方面要通过普查工作更好了解哪些文化资源可以与旅游市场结合,从而推动高质量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普查工作关注新的旅游资源类型,更好地利用资源、开发产品、拓展发展空间。

加强组织领导 注重守正创新

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涉及面宽、动员范围广,只有加强组织领导,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如,文物普查是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国务院成立由15个部门组成的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等;四川省委、省政府将普查工作纳入2019年全省重点工作,成立了省市县三级普查办和专家委员会;重庆将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作为全市旅游资源普查的领导机构,建立市区两级整体联动和督查机制。

各省份在推进资源普查工作中还十分注重守正创新。海南在遵循《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补充了雨林、沙滩与海岸等特色类型,形成了本省旅游资源分类方案。四川省增加了盆地景观特色类型,并优化了资源评价因子。贵州省着力“求新”,新发现的旅游资源占比达62.44%,实现了资源全掌控。

中科院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室主任钟林生认为,作为普查工作重要依据之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的分类思路与分类体系,得到业界广泛认同,普查工作需要“守正”;同时,我国地域广阔、文旅资源丰富,加上行业发展迅速,普查工作也需要“创新”。《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本身具有开放性,标准中明确提出“如果发现本分类没有包括的基本类型时,使用者可自行增加”。

强化文旅融合 突出技术支撑

各省份在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中,积极落实文化和旅游部相关部署,强化文旅融合。四川、青海、内蒙古等地均统筹开展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实现由侧重旅游向文化和旅游并重转变,做到应普尽普、应查尽查。贵州、浙江等地主动适应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加大美食、音乐、体育、康养、网红打卡地等新兴文旅资源的普查力度。

对此,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宋立中教授认为,在资源普查中强化文旅融合,有利于提炼文化IP,避免同质化;有利于文旅“健康”融合,防止对文化资源的“戏说”“误说”,更好保持文旅融合的“初心”。

各地还不断加强资源普查的技术支撑。旅游资源普查各试点省份积极运用卫星影像、遥感测绘、无人机航拍、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全面摸清“家底”,建立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库和外业采集系统等。四川省在普查中借助3S(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强化资源位置点的识别、定位、存储和管理分析等工作。浙江省充分利用地理测绘、广电技术、航拍摄影等科技手段,对单体资源进行系统采集,并实现数据共享和动态管理。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席建超认为,以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是本轮资源普查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贯彻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明确资源开发利用边界和红线;二是实现普查数据联网直报,全面提升普查准确率、效率;三是有助于提升普查结果市场化应用和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真正实现全社会共享。

严格质量把控 创新成果应用

各省份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质量把控。在旅游资源普查中,海南省建立普查组、市县工作人员、地方专家、中科院专家四级核查与确认机制,保证资源普查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四川省建立周报、月报、通报制度,及时掌握和督促各地普查进度,并随机核查10%的一至三级旅游资源和全部四、五级旅游资源。重庆市强化技术筛查力度,设置数据入库、出库规则,严控普查数据录入质量。

“只有在资源普查质量把控工作中做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统一,才能真正实现资源普查工作的‘初心’,才能为高质量旅游产品体系的打造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撑。”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马晓龙教授说。

各省份在做好资源普查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创新资源普查成果应用。贵州省将普查成果与旅游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惠及80多万贫困人口。海南省形成了“五个一”成果,即“一个标准、一个系统、一套图集、一个报告、一个指南”,为旅游项目开发、招商引资、项目策划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下资源普查面临的形势可以用‘易’‘融’两个字来概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景观学系副主任邬东璠认为,从文旅融合视角看,文旅资源的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拓展,体现了“易”;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看,重新梳理文旅资源以便使其更好融入多规合一体系,体现的是“融”。